广州标致
1985年,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合资品牌,广州羊城汽车厂与法国标致汽车共同出资的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了。而它是继上海大众之后,我国第二家合资汽车公司。不过,由于当年国家对于这次合资项目的建议是:利用广州羊城汽车厂现有基础,和标致公司以合资经营的方式生产轻型货车,所以最初的广州标致最初是不具备生产轿车资格,所以这家合资品牌的第一辆汽车是标致504型皮卡,而且由于没有实现国产化,以至于这款车依靠全散装件进口方式运到国内,再进行组装。
之后,广州标致经过一系列运作,终于获得生产一定比例轿车的资格,于是在1986年广州标致又引进标致505 SW8的8座旅行版汽车,恰恰当时国家“公检法”用车换代,再加上这款车又是全散件进口国内组装,在性能上比国内其他车型有着巨大优势,所以收获喜人的销量成绩。
到了1989年,广州标致又引进了标致505 SX车型,该车采用前中置2.0L纵置直列四缸发动机,后轮驱动,前/后完美的配重,再加上当时较为豪华的内饰,让这款车一经问世就将广州标致公司的辉煌推向了顶峰。甚至有一车主还开着一辆91年的505,他说,这车弯道、发动机都没的说,看了《头文字D》后,真想也用505漂移一把。
是不是有人想问“为何当时比大众还牛的车企,最后却消失了?”,据了解,由于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出台“整车40%的国产化率”政策,而当年广州标致生产的汽车均为散装进口国内组装,所以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之后,尽管法国人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推出较为先进的标致405,但在1997年亏损高达29亿元的广州标致最终让本田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购买了法国标致在中国的股份和债务,标志着属于法系车的时代结束了。此外,还有一个说法是1992年11月18日,法国对外宣布称已经向中国台湾出售60架幻影2000战斗机,而当时中国正爆发台海危机,法国在此时向台湾军售,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no作no带”。所以中国政府做出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其中就包括撤销了与法国在谈的所有大型项目,不再与法国进行经贸合作,并且限制公务车采购广州标致汽车。可想而知,取消政府采购让广州标致的依靠荡然无存,没了依靠,还那么个性,最终必然会以失败结束。 贵州云雀汽车
谈及贵州云雀,那不得不提到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旗下的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这家诞生于1964年的老牌军工企业,当年不仅研发制造飞机,同时还研发技航空发动机等航空器材。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响应国家军工产业完成了向民用产业的转型的号召,作为其中之一的贵州航空工业公司(以下简称“贵航”)面临着企业转型。
1988年,贵航将企业转型发展指向了汽车领域,虽然方向有了,但作为一家从未涉及过造车的企业,贵航必须要寻求有着丰富造车经验的企业一同合作,由此在1991年,贵航与日本富士重工商谈合作商讨技术引进合作事宜。第二年,贵航便以支付技术转让费的方式将斯巴鲁REX车型引入国内组装生产,由于该车造型小巧,所以贵航将其命名为:云雀轿车,之后贵航汽车整个公司名称也被更名为“贵州云雀汽车”。
与其说是支付技术转让费,不如说是买进斯巴鲁REX车型的零部件,因为与标致505一样,它只是在国内组装生产,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不过,尽管是在贵州本地组装,也是受到贵州省政府的欢迎,同时也向贵州云雀汽车投向了“橄榄枝”,希望云雀汽车拿出一部分车型投入到省内的出租车产业的建设中去。在当下,这种政府扶植的项目足以让不少车企合不拢嘴,但贵州云雀汽车却很“个性”的拒绝了,最终以10年累计1.2万辆的成绩,生生把自己玩死了。
南京菲亚特
南京菲亚特,成立于1999年,是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股份公司共同组建的大型合资企业,双方各持股50%。虽然这家合资公司论资历不及上面那两家车企,但总投资额高达30亿元,也许现在你会说一家车企一年研发成本随随便便就好几十个亿,但你别忘了,那是在1999年,可见当时这家车企有着多么雄厚的资金支持。
正是有了这30亿的资本,让这一个走下坡路的大型国企和一个困顿中的全球品牌组成的合资公司有了惊人的发挥,它们在国内共推出派力奥轿车、西耶那轿车、周末风旅行车和派朗四款车型。尽管当时人们对两厢车的接受程度不高,但两厢造型的外观却在当时有着比较时尚的一面,以至于派力奥销量也不错。
不过,照理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汽车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而南京菲亚特也有拿得出手的车型,不可能没过几年就走向了衰败。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国内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给这家车企带来巨大压力,可南京菲亚特不争气,光凭这四款老车来敷衍中国消费者,显然是自寻死路,而且在管理、营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自身问题,再加上与南京汽车集团闹矛盾,直接让这家合资品牌与大家了说BYE-BYE!
写到最后: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自主品牌为谋求发展,纷纷向国外造车“老炮”伸出了橄榄枝,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优胜劣汰是不变的定律,而从今天这三家车企恰恰印证这一特点,尽管在当时的确收获颇丰,但时代在变化,消费者也在变化,没有超人一步的眼光,谈何未来...
评论
() 先登录 发表暂无评论
点击展开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