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趣闻 跟我视驾 2020-03-29
从单色到彩色的历史变迁 悉说北京“的哥”那段久别的过往
阚贺
人们总说记录北京历史发展变迁的是高楼大厦,以及饮食文化,但殊不知还有一种职业同样也在记录北京的发展,它就是今天我要说的北京“的哥”。话说受到当下疫情的影响,让“的哥”们的收入大幅下降,但曾经的北京“的哥”却是令人很是羡慕的职业。

受到疫情的影响,在家闲来无事的我狂刷了一遍热播剧,其中就有林肯作为御用车的“精英律师”,还有被别克包圆的“安家”,以及老爷车众多的“新世界”,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世界”里的“出租车”。试问“新世界”中谁最“豪横”,那非徐天莫属,虽然网上有说徐天的人设就像傻子,莽撞的不像是警察该有样子,不过身为人力车行的少东家,有点怪癖还能理解。

抱歉有点扯远了...我其实想说北京“的哥”最早的一批就是“人力车”。在清朝末年间,人力车自天津流入北京,而人力车原本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所以称其为东洋车。据历史统计,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制造人力车铺共有七十五处,出赁人力车厂九百三十一处,城外四郊人力车厂约有三百处,其中以虎坊桥“西福星”洋车行制造的人力车居多,不过除车主有车和车夫自己有车的以外,更多是租赁车厂子的车为生,剧中像“祥子”这类人算得上北京最早期的“的哥”,他们每辆车每天分白天黑夜两班拉,两班按城门开门关门的时刻划分,白班大约是早六点到傍晚六、七点钟,其余时间为黑夜班,从这点来看与现在北京“的哥”有着相似之处。

将时间拉回到近代,在上世纪90年代,“黄面的”这个词相信是不少80后,甚至是部分90后儿时的记忆,其中以“天津大发”“松花江”最为经典,而这类出租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身黄色涂装,虽然人们对其戏称为“蝗虫”,不过这类车型保有量却很大,而且非常实用,搬家都不在话下。当然,也很便宜,起步价10元10公里,之后1公里增加1元。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1994年为响应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紧急措施的实施,这个既经济又实用的“黄面的”逐渐被纯红色的夏利、富康和捷达所替代。相比“黄面的”,这类车更多是突出轿车的舒适性,同时在安全性上也有很大提高。到了1998年,在“黄面的”彻底退出北京出租车市场之后,出租车价格也统一成1.2元每公里的夏利和1.6元每公里的富康、捷达。

据了解,虽然夏利与富康、捷达的公里价仅相差4毛,但舒适度却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夏利没有空调,尽管在冬季能靠厚重衣服解决寒冷的问题,可到了夏天,恐怕就不是一把扇子能解决的,很难想象以此为生的出租车司机师傅是怎么过来的。对于相对较贵的富康和捷达来说,这两款出租车不仅乘坐舒服,而且还有空调,在当时稍微有点钱的人更愿意多花几毛钱、多等一会也要坐富康、捷达。

2005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决定对出租车再次进行“大洗牌”,而这时的出租车也将单色改为以橙黄色为主色,白蓝红作为辅助色的颜色搭配,奠定了北京出租车的基本颜色格调。在车型上,当时竞标北京出租车的车企有中华、奇瑞、比亚迪等,但受到地方保护政策,最终北京现代的伊兰特、索纳塔最终胜利。尽管至今已过去很多年,可这两款老车型仍能在市面时常见到。

此外,同样是为了做好2008北京奥运会保障工作,北京出租车引进一部分无障碍出租车,其中以充满欧洲风情的英伦帝华TX4首当其冲,不过这些出租车数量极少,即便是像我这样的90后,也是的的确确没见过。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概念逐渐得到现实应用,北京的出租车已然不再局限于出租公司,“的哥”也可能有着私家车主的临时身份,由此诞生的网约车平台也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与此同时,虽然在燃油出租车上已然没有车型的约束,以至于市面出现种类繁多的新出租车,但在郊区,北汽EU系列新能源出租车的普及,不仅消费者打车的价格得到一定的降低,同时也响应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号召。

写到最后:

作为一枚北京郊区的90后,儿时的我虽然坐不起出租车,但总能想起“沙河、马甸、德胜门”这个出租车“贯口”。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曾经作为出行奢侈工具的出租车已然走向了亲民化,也许网约车的到来为北京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曾经的那段历史变迁,却是北京近代发展不可磨灭的印记。

首个汽车吐槽社区
相关标签: 汽车趣闻